中国摔跤大师—天桥“跤王”马贵保
马贵保,著名摔跤家、老艺人,宝善林先生弟子。小时候,马贵保家附近有个跤场,从小耳濡目染的他,喜欢上摔跤成为一件很自然的事情。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学后,他被当时的一位前辈看上,对他悉心调教,最终使他走上摔跤的道路,那一年他才9岁。到了18岁时,正值解放战争初期,为了维持生计,马贵保与其他几位摔跤好手搭班子卖艺。在这个过程中,马贵保因为技艺出众,被宝三收为徒弟。
建国初期至今仍活跃于跤坛,不仅继承了宝三跤场摔跤、中幡的表演风格,还不断吸收借鉴戏曲、曲艺等艺术形式,融汇到摔跤表演中,其表演风格既幽默滑稽,还不失中国摔跤特色。马贵保先生是继宝先生之后将摔跤搬上舞台表演的第一人,且每逢演出观者如潮。著名相声艺术家张喜林先生曾称其摔跤表演为“武相声”。
抱着“强国、强己、强种”的目的,马贵保一声致力于摔跤运动的传承和发展。在上世纪七、八十年代曾被请到丰台坦克学校炮兵营担任教练,协助组织“八一摔跤队”,此后他还被邀请担任首都某高校的副教授,专门教授摔跤技艺,但是考虑到自己文化水平有限以及民间技艺的传承,他婉拒了。为了将跤艺系统地进行传承,马贵保还在2014年出版了《跤谱》一书。在这本著作中,他不仅详细讲述了跤艺的练习方法,而且还将自己早年经历等内容补充了进去,为广大爱好者较为全面地还原了早起民间跤艺的状况。
年近九旬的马贵保先生一生中,培育了众多优秀弟子,很多人都是慕名而来。据他不完全统计,正规与非正规的弟子已经高达百余人,这些人将跤艺带到了全国各地,并在当地生根发芽。
如今,当年叱咤风云的跤坛高手已是耄耋之年。“我这一辈子,最引以为傲的就是一生练功,始终以武德为先!恩师宝善林是这样教导的,我也是这样践行的–无论到哪里摔跤,必须话到礼到,时刻保持谦恭之心;从来不圈对方胳膊、不锁对方胳膊、不砸对方;宁可输,也绝不下‘黑手'”。
- 24小时热文
- 热门图集
- 精彩视频